im体育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河北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与人社部签署《部省共建技能强省框架协议》,在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方面先行先试,加快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截至2021年6月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046.6万人次,高技能人才309.7万人,约占技能人才总量30%,全省技能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更趋合理,技能人才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日臻明显。
先后出台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进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融合发展等文件,为技能人才发展提供强力政策保障。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7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86个,形成覆盖全省城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网络。深化技工教育改革发展,把技工院校纳入人口规模30万以上的县(市、区)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专项,技工院校预备技师班(技师班)、高级工班参照高等职业院校标准实施生均拨款。技工院校可通过选聘方式公开招聘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没有空缺岗位的按规定申请特设岗位。对技工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取得的收入,在合理扣除当期直接成本后,可按不超过60%的比例提取资金,用于核增单列管理的绩效工资总量,由学校自主分配,不受绩效工资水平控制线限制,不作为下一年度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基数。截至目前,全省技工院校已达到195所,全日制在校生14.96万人,每年为企业和社会开展学制培养5万人以上、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万人以上,成为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主力军”。
国务院2019年统一部署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为河北建设技能强省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河北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方案,坚持标准促训、评价促训、政策促训和竞赛促训,采取“五五五”推进法,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力促职业技能培训“量质双升”。一是建立“五个一”推进机制。省、市、县分别建立“一项任务、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各级成立工作专班,保障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重点实施“五个专项计划”。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实施“高精尖缺”技能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现代服务业技能培养启航计划、雄安新区技能人才培养提升计划和冰雪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储备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振兴计划,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服务重大战略的能力和水平。三是着眼五个方面提升培训有效性。着眼量质并重提升培训层次、着眼新旧动能转换加强新业态培训、着眼不同群体特点精准实施培训、着眼安全生产形势强化工匠精神培训、着眼挖掘资源潜力完善培训体系,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大力推广电子职业培训券,不断提升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截至2021年6月底,全省已开展补贴性培训192.7万人次,提前超额完成3年150万人次的培训任务。
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道德养成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深化职业资格改革,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放权。2019年以来,全省已认定195家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101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向企业和社会提供评价服务。大力推进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围绕促进乡土人才成长和服务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发展,两年开发引进专项能力考核规范1097个,成为技能人才评价方式的重要补充,进一步适应乡村振兴、就业创业需要。搭建专技和高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打破职称评审与职业技能评价界限,创新技术技能导向的评价机制,研究制定符合高技能人才特点的职称评审条件和评审方法,把贯通领域拓展到工程、农业、工艺美术、文物博物、实验技术、艺术、体育、技工院校8大领域,明确技能类职业(工种)与8大领域的对应关系,成立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审专家库,实行单独分组、单独评审,破除束缚高技能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发展通道,促进两类人才融合发展。
倡导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着力提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政治待遇和社会待遇,支持劳动者凭技能提升待遇,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省政府每两年表彰100名“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把月津贴从200元提高到600元,进一步增强高技能领军人才获得感。把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评选范围,全省已有55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艺攻关中的作用,建设47个国家级、82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18年启动技能大师工作室升级计划,每年遴选10个带徒传技、技改攻关效果显著的技能大师工作室,继续提供不少于10万元经费支持,专项用于技能大师工作室实训设备升级改造、技艺攻关等费用。每年组织开展“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健康休养和同业交流活动,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
围绕着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信息网络安全等相关产业用人需求,每年举办省级一类职业技能大赛20余项、省级二类竞赛10余项。各市和大型企业每年开展市级技能竞赛和企业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参与人员达到10余万人次。河北省选手代表国家参加3次世界技能大赛,累计获得1银1铜4个优胜奖的好成绩。在首届全国技能大赛上,河北省选手获得1金1银2铜18个优胜奖的优异成绩。2020年省政府批准每两年举办一届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形成以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以行业、市级职业技能竞赛和企业岗位技能竞赛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
新时代呼唤大担当,新征程指引脚下路。“十四五”期间,河北将对标技能人才工作新目标新要求新任务,更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更实举措发展技工教育,更大力度强化激励使用,建设“技能河北”,以技能强省助力制造强省、质量强省、数字强省和网络强省建设,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作者赵爱平系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习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山西为打造技能强省,实施技能富民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把“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放在改善民生,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位置全力推进。2018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开始着力构建“技能培训、政策支撑、劳务市场、信息管理”四大体系,致力于提高全省劳动者技能水平,努力让更多劳动者实现一技在身、一证在手,一条致富路在脚下铺就。
一是党委政府高位推动,强化组织领导。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工作,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对“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提出了部署和要求,省政府连续4年把“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列为“民生实事”。2021年3月,省委省政府召开新发展阶段“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提质增效推进会,成立了以常务副省长担任组长、相关厅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各市县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从党委政府层面高位推动“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工作。
二是科学谋划工作布局,做好顶层设计。2018年,省政府印发《山西省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对全省5年的培训工作作了全面部署。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后,省政府又对照行动方案,适时调整培训重点和方向,印发《山西省推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实施方案》。针对规划性政策,每年出台相应的年度工作方案,不断调整培训重心,从2020年起,培训工作进入提质增效阶段,通过采取菜单式、订单式、定向式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培训质量,引导培训产业向纵深发展。
三是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精心谋篇布局。始终坚持目标导向、精准施策,针对重点群体和行业领域制定完善技能培训政策。针对新生代农民工、高校毕业生、残疾人群体、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危行业领域、高素质农民、康养产业等行业领域,协同各行业主管部门相继印发《山西省高危行业领域安全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山西护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实施方案》《关于深化医养结合促进健康养老发展的意见》《关于实施人人持证、技能社会“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通知》等30余个政策文件,构建起省级统筹、部门协同、市县实施、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全省形成了工作合力。
四是多措并举有的放矢,做好政策保障。为进一步做好政策支撑,山西省从职业标准规范、资金管理、信息化建设、数据统计调度、新闻宣传等层面分别制定《山西省职业技能培训规范》(DB14)8项省级地方标准、《关于做好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有关资金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启用全省培训实名制系统的通知》等多项保障性政策。每年在省人社厅网站、“民生山西”APP公开面向社会公布“两目录”,为“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一是围绕产业集群用工需求,组织开展定向式培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持证是牛鼻子、就业是关键环、增收是落脚点”的指导思想,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综改,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围绕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对照产业转型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和乡村振兴需要的高素质农民,优先选择“政企行校”的产教融合基地,开展定向式培训,每期培训3-6个月,给予不超过10000元的培训补贴。
二是完善培训就业激励机制,提高培训机构积极性。2018年,实施补贴资金分段拨付。省政府出台了《山西省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后im体育,对培训机构补贴实行阶段拨付,先期拨付80%,待培训班级实现25%就业后,再拨付其余20%补贴资金。2020年,补贴资金分等级定标准。进一步激励培训机构组织开展以就业为目的的培训班,适时调整专账资金使用标准,分等级进行补贴,对普惠制培训将补贴标准降至每人不超1000元,对以就业为目的的订单式、项目制培训,实现班级就业率80%以上的,给予培训机构每人不超4000元的培训补贴。
三是健全技能等级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全民积极参与。不断完善技能等级评价制度改革,鼓励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企业全方位参与推进山西省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评价工作。将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工作纳入取证重点群体范围。鼓励普通本科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全面落实学历、技能“双证书”制度,为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增技赋能。
四是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培养优质技能人才。技工院校作为培育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山西省不断加强技工院校重点专业和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推进技工院校实施学制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组织技工院校全方位参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各类培训取证工作,加强技能人才供给。改善办学条件,择优选择12所技工院校列入山西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改革创新招生机制体制,完成将技工院校纳入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平台工作。不断强化技工院校办学质量,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积极参与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
五是加大职业技能竞赛力度,营造技能比武氛围。从2019年起,连续三年组织全省职业技能大赛;2020年,承办了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在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上,山西“响搨技艺”,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最受欢迎的中华十大绝技”。通过以赛促培、以赛促训,逐步完善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建立以企业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为基础、以省级和行业竞赛为主体、省内竞赛与全国竞赛相衔接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今年省级正在积极筹备“三晋工匠”杯第三届全省职业技能大赛,11个市和一半以上县(市、区)均要举办综合性职业技能大赛。
一是打造地方特色劳务品牌,实现“一县一品牌”。将培训工作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实施“一县一品牌”工程,培育发展了“棋源叉车工”“吕梁山护工”“天镇保姆”等特色劳务品牌100个。其中,在全国叫得响的“吕梁山护工”劳务品牌,已累计培训36期67996人,实现就业37510人,经就业指导组考察后备案登记的合作用人单位累计达275家。
二是建立劳务服务站,推进省内外劳务输出。为有效解决落地属地管理服务、跨区域劳动权益维护等问题,建立起三级联动省外劳务服务体系,为省外劳动者提供信息推送、贴近跟踪、权益维护等全过程就业服务。在省就业局设劳务服务总站,依托三个招商局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设了区域中心站,在输出就业相对集中的城市设立了114个服务工作站。
三是有组织化对外劳务输出,促进技能致富。为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开拓国内外就业市场,出台《关于做好对外劳务输出工作的通知》,对劳务输出人员,根据国外劳务订单,有针对性开展语言培训、技能培训和适应性培训,提高劳动者国外就业的技能水平。
一是创新培训模式,推行职业技能电子培训券。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电子培训券,实现“发券—培训—持证—兑现”全流程闭环管理,培训精准到人,资金管理安全便捷。
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培训就业数据共享。根据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工作需要,建立了山西省培训实名制管理系信息系统、山西省劳动力建档立卡信息平台、电子培训券应用平台、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平台等多个系统。实现劳动力建档立卡、职业技能培训实名制、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数据共享,依据全省统一的社保卡持卡人员基础信息库,为“一点登记、全域办理”的一体化经办新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技能人才发展工作道阻且长,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氛围需要我们接力前行!秉持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成才的社会共识,建设“技能山西”,三晋大地这肥沃的土壤将孕育出更多为山西省高质量转型发展耕耘服务的杰出高技能人才!(作者陈振亮系山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吉林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把其作为贯彻落实习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摆上重要位置,统筹谋划,精心安排。吉林省人社部门按照人社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立足发展大局,扎实工作,不断创新突破,全省技能人才工作取得较好成效,高技能人才从2010年的38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60.1万人,增长58.2%,占全省技能人才214.4万人的比例达到28%,技能人才规模、质量双双提升,为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聚焦制约技能人才工作的短板弱项,完善政策措施体系,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从根本上推动技能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一是健全技能人才发展政策体系,在全国率先打通技能人才与干部队伍的发展通道。以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了《关于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技师学院高级工班以上毕业生,可以报考基层公务员,事业单位可以破格招聘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扭转了“读技校一辈子就是工人”的陈旧观念,打破了技能人才发展的“天花板”,让技能人才有面子,用人单位增实效。二是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在全国率先实现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全面依托企业等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共对106家自主评价机构和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了备案。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高精尖缺”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定工作,共有60名高技能人才获得高级职称,极大地激发了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创造力。三是构建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探索形成了赛、评、奖im体育、用“四位一体”的技能人才选拔机制。建立健全了以世赛为引领,国赛为龙头,省赛为主体,地方、行业技能大赛和企业岗位练兵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并将技能大赛与评选技术能手、“五一”劳动奖章挂钩,使一批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在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上,吉林省获得团体总分排名第15位、在东北地区位居第一的好成绩,入选世赛国家集训队的选手人数比上届增加了280%,项目数增加了350%。
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为目标,在全省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在全省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70万人次。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累计完成补贴性培训116.7万人次,提前超额完成三年培训目标。一是强化政策创新。制定出台有关促进职业技能培训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将企业职业技能竞赛纳入职业培训补贴范围,将培训补贴标准由原来的每学时5-8元调整到13元多,及时调整了以工代训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有效地推进了技能提升行动的深入开展。二是推动工作创新。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在全国率先开展公共卫生辅助服务员线万余人次,并支援湖北培训8.1万人次,为助力湖北省乃至全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积极贡献。助力发展“网红经济”,组织编印了全国第一本直播销售员培训教材,创新开展直播销售员职业技能培训近6000人次,举办了吉林省首届“东北袜业杯”网络直播销售技能大赛,选拔培育了一批“带货网红”,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三是加强监管创新。推动线上线下培训融合,加强职业培训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券推广使用,建立健全线上培训过程监管,不断加强职业培训信息化管理水平。强化培训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益。
坚持从抓规范、强管理入手,大力加强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激发各类培训主体积极性,有效增加培训供给,促进人才成长。一是推进技工教育发展。推动技工院校区域合理化分布,指导技工院校结合产业发展调整专业,推广一体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打造10所示范性技工院校和30个品牌专业建设。大力加强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和教材管理,不断提高技工院校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将技工院校纳入高中阶段招生录取统一平台,全省技工院校招生增幅连续5年高速增长。目前全省共有技工学校63所,在校学生7万人。二是加强培训机构建设。不断培育发展壮大社会培训机构,制定出台了《吉林省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管理办法》,规范学校审批、教学组织、监督检查、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制度,明确政府补贴性培训可全部面向具备资质的培训机构开放。截至目前,全省共批准成立民办职业培训学校683家,成为承担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的主力军,大大提高了培训供给能力,有效促进技能人才培养。三是鼓励企业开展培训。强化企业培训主体作用,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组织一汽集团、中车长客等大型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大力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方式,组织企业技能岗位新入职、转岗员工参加学徒制培训,助推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发展壮大产业工人队伍。截至2021年6月末,全省累计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4.14万人。四是打造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设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大师工作室建设,形成技能人才培养梯队。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打造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2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0个,省级首席技师工作室60个,省级师徒工作间40个,全省共有9人获得“中华技能大奖”,114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
不断强化宣传和舆论引导,树立优秀人才和团队典型,加大人才表彰奖励力度,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一是高规格开展技能人才表扬表彰活动。2021年6月,吉林省委、省政府高规格组织召开吉林省参加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总结大会,省委书记、省长共同出席会议为获奖人员颁奖,让技能人才备受鼓舞,也在全省掀起了一场“技能风暴”,强化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观念,营造了关心、关注、关爱技能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大力度实施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采取“以赛代评、评赛结合”的方式,每两年开展一届“吉林技能大奖”和“吉林省技术能手”评选活动,并大幅提高奖励标准。此外,增加了“吉林技能名师”表彰项目,创新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享受省政府津贴人员范围,实施“青年技术能手”振兴吉林计划。通过以上措施极大激发了技能人才的干劲。三是深入开展技能人才宣传报导。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持续扩大技能人才工作宣传,加大正面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利用开展技能大赛、评选表彰等契机,加大对技能人才典型和技能人才政策的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引导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目前全省选树了李万君、李凯军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杰出典型,习曾4次接见李万君,李凯军被授予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
推动吉林振兴发展,呼唤更多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下一步,吉林省人社部门将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凝神聚力,扎实工作,推进“技能吉林”建设,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推进吉林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作者王冰系吉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党组书记)
近年来,安徽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为抓手,积极推动技工大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以来,全省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50.9万人次,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增至585.4万人、165.6万人,分别较“十三五”初增长43.8%、50.5%;2人获中华技能大奖,评选产生17名“全国技术能手”,51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锚定部省共建“新起点”。一是部省携手聚力共建。2017年,省政府出台《支持技工大省建设若干政策》,坚持在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的体制、模式上闯出新路,坚持在技工培训的数量、质量、素质提升上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艺精湛、富于创新的技能人才队伍,积极促进劳动者素质和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提升,构建起覆盖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全环节的政策体系。人社部高度重视安徽省技工大省建设,于2018年5月,在合肥举行《共同推进安徽技工大省建设备忘录》签署仪式,部省主要负责同志出席并签约。二是跟踪联动务求实效。人社部始终关注安徽省技工大省建设,在全国转发安徽政策文件,并作出“安徽技能人才政策取得全面重大突破”评价。在全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给予高度评价。三是着力强化资金保障。省财政每年统筹安排10亿元左右,保障技工大省各项支持政策措施推进落实。设立技工大省建设专项经费,对就业补助资金支出范围之外的项目进行兜底保障。扩大就业补助资金支出范围,覆盖到职业培训补贴、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等多个项目。2019年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后,会同省财政厅从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中归集24.5亿元,设立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实行省级统筹。
推动职业技能“大培训”。一是大力推进终身职业培训。实施精准技能培训计划,依托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等,面向贫困劳动者、退役士兵、就业援助对象等重点就业群体,开展免费技能培训;面向城乡普通劳动者开展订单、定向和定岗培训,建立贯穿劳动者就业前技能培训、新录用岗前培训和在岗提升培训的全周期培训流程。二是统筹推进行业技能培训。以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印发《省直行业部门培训目标任务分解和五项制度实施方案》,建立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协调,相关行业部门及群团组织分头实施,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积极构建大培训格局。支持开展退役士兵、高危行业领域从业人员、快递从业人员、服刑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等开展技能培训。三是整合民生工程“培训包”。将技能脱贫培训、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新技工系统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退役军人技能培训5个项目打包成技能提升民生工程,列入各地政府考核,进一步压实责任。聚焦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北地区等贫困地区,将培训补贴、项目补贴标准上浮20%,提升贫困劳动者技能水平,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四是建立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省级基础目录,对ABCD四个类别169个工种,按照不同课时给予500-2400元补贴。对于国家动态公布的新职业,由各市自主确定培训课时及补贴标准。两次调整更新省级就业技能培训工种目录及补贴标准,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工智能等涉及的新职业工种纳入目录。同时,鼓励各地根据实际,增补培训项目(工种),自定补贴标准。
强化技工教育“主阵地”。一是扩大办学规模。优化审批服务,新增招生院校29所,较“十三五”增长60%,累计招生28.78万人,实现“五连增”,2020年底在校生18.46万人,位居全国第5位。二是加大办学投入。对公办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按照高职院校标准生均拨款1.2万元/生/年。支持民办技工院校自主确定学费、住宿费定价,激发民办技工院校办学内生动力。对企业举办的技工院校,根据培养层次、毕业生人数和就业方向给予每人7000-15000元的培养补助。“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办学经费85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三是提升办学质量。2020年末全省技工院校高级工班和预备技师班在校生6.48万人,技师学院高级工班及以上在校生比例达到53%。积极参与各类竞赛,技能水平逐步提高,第45、46届世赛安徽省技工院校先后11人次进入国家集训队。四是扩大办学影响。坚持围绕企业用工办学,“十三五”期间累计毕业学生11.2万人,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其中省内就业率约78.7%;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00万人次,不少技工院校已经办成当地党委、政府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
培育技能人才“大队伍”。一是支持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名师带高徒活动、高技能人才研修活动等,加快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印发《安徽省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试行)》,畅通工程技术领域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搭建两类人才互融成长的“立交桥”。二是加强技能人才评价机构备案工作,遴选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指导企业、技工院校、第三方评价组织做好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全省135家大中型企业、41所技工院校和153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备案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3.4万本。三是鼓励行业、企业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并落实优胜选手待遇。支持各地、各有关部门举办职业技能竞赛,给予赛事补助。对在世赛中获奖的选手及其专家团队给予重奖,最高达50万元/人。2017年以来,共举办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123场次,带动全省岗位练兵规模220多万人次。组团参加第45届世赛,取得建筑石雕项目金牌和园艺、油漆与装饰2个项目优胜奖,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在2020年首届全国技能大赛上,安徽省取得2金1银1铜和44个优胜奖,19个项目20人进入第46届世赛中国集训队,金牌榜位居全国第8位,团体总分位居全国第11位。四是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印发《安徽省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办法》等文件,组织开展江淮杰出工匠、安徽省技能大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等表彰活动,并给予资金奖励。全省评选表彰江淮杰出工匠46人,安徽省技能大奖167人,授予559人安徽省技术能手称号,营造技能成才的良好社会环境。
夯实培训载体“大平台”。一是建设35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4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按规定给予建设补助。开展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成果评鉴工作,先后建立38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10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认定4家省级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并给予资金支持。同时,认定4个新兴产业省级综合竞赛基地、3个职业训练院。二是推动建立技工蓝卡制度,对技能人才实行实名制服务管理,目前已入蓝卡信息库的技工达474万人。推行“技能+学历”教育。积极落实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待遇,安徽省技工院校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毕业生可比照相应学历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和征兵入伍,并纳入“三支一扶”定向招募人员范围。三是开发搭建安徽省职业培训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职业培训实名制动态管理,并逐步实现与其他业务部门系统互联互通,提升安徽省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化水平。以职业培训业务流程为主线,将培训信息发布、开班申请、学员注册、过程管理、申请补贴、统计分析等功能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为劳动者和培训机构信息查询、实施培训提供便利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为上级主管部门开展过程监管提供依据,确保培训流程规范im体育、人员实名记录、资金安全使用。
下一步,安徽省将紧紧围绕国家技能中国行动部署,认真实施“十四五”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积极打造技工大省建设升级版,系统编制技工强省建设路线图,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等高对接沪苏浙及中部先进省份,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努力打造中部领先、全国争先的技能人才新高地。(作者刘少华系安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2009年,人社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签署部省共建合作备忘录,正式启动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2014年和2017年又分别续签,持续推进工程建设。十二年来,在人社部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委、省政府把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作为一项战略工程、民生工程、福祉工程强力推进,持续打造河南人力资源新优势,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持续扩大,质量进一步提升,培养体系更加健全,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初步形成了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的长效机制:年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00多万人、新培养高技能人才15万人以上。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开展各类职业培训3900余万人次,技能人才总量达到820.3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26.59万人,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中,2019年、2020年分别完成补贴性培训208.45万人次和346.68万人次,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成长为全国职业培训领域叫得响的“金字招牌”。
在持续推进工程建设过程中,河南省大胆实践,砥砺前行,探索出不少新路,积累了一些经验。
法治化建设走在前列。部省共建合作备忘录明确支持河南省率先建设职业培训法治示范区,对河南依法推进职业培训提出更高要求。2017年12月1日,《河南省职业培训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界定了县级以上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劳动者个人等各方在职业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厘清了各主体的职责边界;规定了“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明确了“全日制技工院校中级工班、高级工班、预备技师 (技师)班毕业生分别参照中专、大专、本科学历,在参加公务员招录、企事业单位招聘以及确定工资薪酬、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方面享受相关待遇”等。这是我国省级层面第一部职业培训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实现了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由政府主导推动向依法促进、由注重规模数量向强化内涵质量的重大转变,为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法治基础。三年多来,河南省认真贯彻落实职业培训条例,积极开展执法调研,切实解决条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有法必依向纵深推进。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法治意识明显增强,《条例》在依法推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河南省成立以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的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领导小组,构建了人社、发改、财政、教育等21家部门共同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积极跟进,形成了具有河南特色的“政府主导,人社牵头,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制度;人社厅积极发挥牵头作用,制定了工作规则和工作制度,多年以省政府名义召开工作会议、工程推进会,每年出台1个年度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方案,各成员单位分别制定专项方案,为职业培训工作规范化提供了坚实的体制保障;扩大企业职工培训规模,加强职业院校建设,实施“互联网+”职业培训,建立“河南省技能人才网络培训学院”,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制度;推行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探索建立企业首席技师等制度,有序推进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与技能人才能力、业绩、贡献相适应的使用制度;加强顶层设计,改革评价方式,完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扩大教育费附加、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金等用于职业培训的比例,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建立省、市、县支持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建设的财政投入长效机制,完善职业培训激励制度。
品牌化建设全面加强。人社部累计投入资金2.209亿,支持河南省建设43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59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10年以来,省财政累计投入24.27亿元,带动各级财政和社会投入175亿多元,实施城乡劳动者技能培训品牌基地、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省级重点产业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612个基地型建设项目,夯实了全省职业培训品牌化建设的基础。全面加强品牌实训基地建设。在郑州、开封、洛阳、新乡、许昌、南阳等地已建公共实训基地基础上,围绕智能终端、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先后在全省建设40个省内示范、特色鲜明的综合实训基地。全面加强品牌技师学院建设。按照“高端引领、校企合作、多元办学、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分三批提请省政府认定31所技师学院,纳入高等职业教育范畴,拓展了技工院校发展通道,为品牌化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技工院校办学能力和办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涌现出河南医药健康技师学院、河南化工技师学院、郑州商业技师学院等10余所在校生超万人的品牌技师学院。全面加强品牌示范专业建设。实施第二批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 2019年,共评选出15所高水平学校、22个高水平专业群,努力打造技工教育新高地,初步形成一批具有河南特色的专业品牌。
国际化建设顺利实施。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加强国际合作,助力技工院校内涵建设。2017年以来,将部分优势技师学院的强势专业进行整合,着眼世界前沿智能制造、智慧控制、“物联网”数据分析以及健康照护等多个领域,先后与欧美发达职业教育国家的知名院校和企业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在郑州商业技师学院等10余所技师学院开展国际合作,从专业教学团队培训培养,到共建共管学生教学,再到毕业技能国际鉴定,实现了境内外双向高质量就业,形成了一套功能完备的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河南化工技师学院与德国BBW职教集团合作成立“中德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与德国焊接学会合作成立“河南焊接培训基地”,先后邀请11位外籍专家到学院开展学术交流和专业教学。河南医药健康技师学院与德国多特蒙德大学签订了10年专业共建,与英国霍尔大学、日本葵会、朝日介护学校等建立了密切联系,积极引进欧洲、日本的养老照护标准和理念,聘请德国护理协会主席弗里斯、欧洲技能大赛健康和社会照护项目主裁判马库斯、日本介护福祉专家大森武作为顾问指导专业建设,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国际留学、海外就业的平台。漯河技师学院与世界排名第一的机床制造商德马吉森精机集团,联合成立全国首家德马吉森精机中国(河南)研究院,致力于职业教育先进理念推广、学生创业实践模式创新、培训体系及证书体系开发等,探索出了国际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目前河南省国际合作项目开展顺利,中外合作专业已开始招生,全面开启了河南省技能人才国际化培养新篇章。
“十四五”时期,河南省将认真贯彻落实人社部“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持续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升级版—“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程,计划5年投资5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的补贴性培训,1200万人取得相应证书(含新增高技能人才400万人)。到2025年,全省技能人才(指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特种作业操作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人员)总量达到2000万人,占从业人员的31%;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63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2%。全省技能劳动者力争实现全部持证就业。(作者李甄系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2017年以来,湖北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精神,抢抓人社部和湖北省共建技能强省宝贵机遇,坚持系统谋划、多点发力、久久为功,全面推进技能强省建设。
将技能强省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战略,从省级层面高位谋划部署,强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部省共建以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批示,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有关工作,对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扎实做好世赛参赛工作、推进技能强省战略工程实施作出明确部署。二是研究出台重要政策。先后提请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建设技能强省的若干意见》《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及相关配套办法,每年统筹安排资金1亿元用于技能强省建设,构建了湖北省技能人才工作的基本政策框架和体系。三是系统上下协同发力。全省各地相继出台技能强市(县)、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文件,咸宁、鄂州、随州、荆门、十堰等地与省厅签订厅市合作协议;积极开展技能强省战略工程示范县创建工作,每年创建3-5个示范县,全省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大力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推动技能人才工作夯基固本、提质增效。一是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出台《湖北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落实专账资金37.7亿元;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坚决落实中央和人社部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要求,面向企业职工和就业重点群体,大规模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以工代训等重点培训,联合有关部门推进实施高危行业技能人员、快递从业人员、农村致富带头人、住建企业职工等专项培训。截至目前,全省共完成补贴性培训267万人次,培训企业新型学徒26380人次,支出专账资金16.5亿元。二是大力发展技工教育。以“品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技工院校创特色、强内涵、树品牌。实施“百名技工院校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从2018年起,每年选派100名骨干教师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30名校长赴广东等先进省市、25名优秀教师赴德国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在全国率先开展技工院校教师正高级职称评审,打破教师成长“天花板”;大力推行“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坚持对接产业开设专业im体育,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有效提升办学质量。全省共有开展学制教育技工院校88所,在校生数9万多人,年均就业率95%以上。三是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不断完善以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为龙头,以企业岗位练兵为基础,省、市、县、企层层开展的技能竞赛体系,努力打造“湖北工匠杯”技能竞赛品牌,每年开展省级一、二类赛事30多项,参赛选手突破100万人次im体育,累计表彰技术能手、晋升职业资格等级1500多人次。立足打基础、强内功、冲奖牌,持续加强世赛集训基地、专家团队和选手梯队建设;组团参加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获得2银、3铜和52个优胜奖,团体总分居全国第10位,入围世赛中国集训队项目逐届增多,以赛竞才、以赛选才的氛围日益浓厚。
落实多项表彰激励措施,逐步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畅通发展通道,激励技能人才担当作为。一是隆重表彰“湖北工匠”。自2018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湖北工匠评选表彰活动,省政府召开表彰大会,每届表彰湖北工匠10名、湖北省技能大师20名、湖北省技术能手70名,对获奖个人分别奖励50万元、10万元、2万元,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二是大力提升技术工人待遇。积极推荐提名高技能领军人才作为“两代表一委员”人选和参与劳动模范、政府津贴专家评选,并纳入党委联系专家范围,享受有关政治待遇,提升荣誉感。在全国、全省五一劳动奖章推荐、评选中,明确产业工人比例不低于35%。2017年以来,全省每年有700多名优秀企业职工参加疗休养活动;截至目前,共有3人获中华技能大奖、13人获全国技术能手、23名高技能人才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倡导“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的分配理念,大力引导大型企业加强薪酬制度改革,向做出突出贡献的一线高技能人才重点倾斜,武重、武钢等企业将生产一线岗位的高技能领军人才认定为“主任技师”“技能带头人”“技能大师”,参照公司负责人标准发放薪酬;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享受所在公司领导班子正职政治生活待遇,高级技能专家享受领导班子副职薪酬待遇,技能专家享受所在单位中层正职薪酬待遇。三是全面推进技能人才评价改革。大力引导企业、院校、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定认定工作规范指南,加强考评队伍建设和技术保障,全省有280家机构开展技能等级认定,已核发技能等级证书5.1万本。出台《湖北省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试行)》,发布对应工种目录,47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可直接对应相应系列和相应层级的专业技术职称,全省已有90多名技能人才获评工程师职称,技能人才发展通道进一步畅通,人才活力竞相迸发。
不断创新宣传形式,落实专项经费,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宣传先进典型,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一是加强统筹策划。2018年以来,先后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技能宣传,按湖北工匠篇、技工院校篇、企业人才篇、技能竞赛篇等专题设计宣传内容,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微信等全方位展示技能建设成果。二是突出主流媒体宣传。在湖北日报设立“技能强省谱新篇”专版,刊发武船、武重、大桥局等企业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经验做法;在湖北卫视设《技能湖北》栏目,每周固定时间播出“湖北工匠”等系列宣传片,同步推送至“学习强国”;在荆楚网、省政府门户网站开辟专门板块,解读政策、推介世赛;在“湖北之声”新闻广播开设系列访谈,讲述技能成才故事,吸引大批听众。三是丰富宣传载体。举办优秀技能人才先进事迹微电影大赛,获奖视频短片在“学习强国”、省内外各大视频广告触屏等宣传媒介广为传播;举行技能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活动,宣讲世赛选手和技能大师先进事迹,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举办“中国梦·劳动美——决胜湖北奋斗有我”职工网络宣讲比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评选等活动,集中宣传展示技术工人的劳动价值和成果,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浓厚氛围。
成绩属于过去,经验弥足珍贵。“十四五”时期是技能人才工作大发展时期,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吹响了建设技能中国的号角。湖北省将认真总结经验,坚持问题导向,以思想解放促进发展突围,努力抓好“十四五”技能人才发展规划落地落实,为推进技能强省、制造强省建设,打造技能湖北努力奋斗。(作者曾向阳系湖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全省人才工作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坚持示范引领、创新驱动、需求导向,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走深走实、高质量发展,为稳定就业局势、决战脱贫攻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一是坚持改革引领,健全技能人才培养政策新体系。2017年,云南省政府出台《云南省技能强省行动计划(2017—2020年)》,同年,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签订《共同推进云南省技能强省行动计划备忘录》,加快推动跨越式发展,全面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技能人才新高地。云南先后印发《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实施意见》《云南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云南省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方案(试行)》、《云南省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实施方案》等文件,围绕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制度,初步构建了具有云南特点、具备区域竞争力的技能人才政策体系。到2020年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38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16万人。
二是构建培训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云南着力推行覆盖城乡各类劳动者、贯穿劳动者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对有意愿的农村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开展职业培训,确保每户至少一名劳动者学习掌握一技之长。2019年,启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以就业为导向,对登记失业人员、进城求职劳动者、登记求职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开展中短期实用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并具有一定创业条件的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促进其实现创业。在提升行动中实施省级项目,加大对职工队伍人数较多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职工职业培训的支持力度。同年11月,云南省职业技能网络培训平台和职业技能培训通APP投入上线使用。连续三年更新发布培训工种补贴目录,逐渐提高补贴标准,对涉及服务主导产业的工种给予补贴倾斜。从2019年启动到2021年5月,全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共完成培训268.91万人次,支出专项资金13.16亿元。
三是搭建成长平台,助力技能人才成就出彩人生。云南十分重视通过举办职业技能竞赛让优秀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先后组织第42、43、44、45、46届世界技能大赛云南省选拔赛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云南省选拔赛等赛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云南青年技能选手取得了一金一铜的好成绩。2019年,承办了全国首届“三区三州”职业技能大赛,云南选手获得3金11银7铜的好成绩。云南大力实施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截至2020年,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6个(次)、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0个,开展高技能人才研修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评价、高技能人才课程研发等活动。建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5个,选拔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首席技师390名,开展带徒、培训、研修、攻关等活动。云南注重培养少数民族高技能人才,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彝族、白族、藏族等少数民族高技能人才代表。
四是探索发展路径,建设西部技工教育改革试验区。云南积极拓宽技工院校学生上升通道,将技工院校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毕业生在评职称、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等方面分别按大专、本科学历落实相关待遇。实施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对云南籍就读学生分段给予学费补助。启动技工院校正高级职称评审。在全国率先实现在昆技师学院学生参加大学生医保。省级技师学院生均拨款标准参照高职高专生均拨款标准给予同步提高。云南大力推进技工教育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为近30所技工院校争取项目资金8亿多元。从2017年开始省财政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切块1000万用于技工教育,为全省技工院校改革发展,提升办学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部分技工院校通过省教育卫生补短板建设项目支持改善了办学条件。全省技工院校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战略部署扎实推进技能脱贫千校行动。2020年,全省35所技工院校共招收新生6.4万人,在校生规模达16万人,疫情期间无一人感染、无一校隔离。
五是强化激励引导,激发技能人才爱岗奉献新活力。不断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励力度,做到政治上关心、经济上提高、生活上照顾。2019年11月,云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会见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云南获奖选手及高技能人才代表。在推荐评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中为高技能人才留出专用名额。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耿家盛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云南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李国伟等高技能领军人才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对获得世界技能大赛奖牌的选手予以重奖,对入选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奖励。省财政给予每位首席技师50万元工作经费补助和每年3万元高层次人才特殊生活补贴。每三年表彰100名优秀高技能人才,获奖人员予以重奖。从2020年起,云南省最高人才奖“兴滇人才奖”中的高技能人才表彰名额增加到2名,奖金提高到50万元。云南注重讲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故事,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2020年以首席技师为题材,摄制了20集《技能报国》系列宣传片,在云南卫视晚间黄金时段面向全国播出,在《学习强国》平台同步上线项技术革新,解决了生产一线项技术难题,直接创造经济价值达到7.9亿,间接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0亿,获得专利授权610项。